长文:一年级为什么学习差?家长怎样帮助孩子才有效? -pg电子试玩

2013
2020-8-11 16:41 原创 · 图片7

一年级学习成绩很差,最大的原因在于家长和老师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士气。

很多人都归因在孩子身上,没做幼小衔接啊、学习习惯不好啊、贪玩调皮啊……其实孩子就是花园里的幼苗,长的好坏往往是天气、土壤、园丁等外在因素决定的。

一、学习好需要精神自信、充满热情

但想要学习好非易事,首先他们面对的困难,是因为学习不好而受到的伤痛和挫败感导致的自信缺乏,也就是负面的自我认知。
 

提高成绩意味着孩子必须要比学习好的孩子学得更多,学时更长,但学习好的孩子往往比成绩差的更加努力的学习,比如幼儿园的小学化、家长加课等。

但多数情况下,成绩差的比学习好的孩子学得量少、时短,哪怕是量多时长,也需要充满自信的、积极的学习才能考出好成绩。

可是,差生大体上都缺乏自信,因为他们几乎都是在父母的严厉或者打骂、“别人家的孩子”的氛围中,被动的学习,所以,即使投入了比成绩好的孩子更长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却很低下。

为了能学好,孩子需要对自己绝对信任,成人要帮助孩子树立这样的自信心——“学习不好是自己没有努力的缘故,不是我比别人差,只要我努力了、细心了就能学好”。

但努力了成绩仍不提高的情况下,没自信的孩子会认为“我根本做不到”而轻易放弃,认为“自己一定能做到,加油”的孩子,会忍耐继续拼搏努力,最终实现目标。

一年级知识简单、量少,自信热情的面对,提高成绩并非难事,并且,一年级的重点,是在成人的帮助下,孩子对小学的适应、以及学习态度的建立。

但事实上,大多数孩子不但未获得帮助(或者帮助不够),反而面临士气扼杀。

二、学校成为扼杀学生士气的专业场所

这么说可能会得罪很多教师,但我们的小学教育环境,就是一把大剪刀,试图把所有学生修剪整齐,用”听话“、”分数“扼杀学习不好的孩子的士气,完全忽略了孩子之间的各体差异。

语文教材改了又改,难度越来越大,只能针对一群特定孩子的水平,比如,严厉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可一年级授课进度快,零知识储备的孩子是跟不上的。

学前的要求,和学龄期要求相左的,迫使家长不得不对孩子“超前教育”,老师上课是根据全班大多数孩子的水平进行的,少数孩子跟不上,老师就会叫家长“把孩子多抓抓”

成绩好的孩子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士气高涨,在学校里,孩子士气被鼓舞的渠道几乎只能是通过优越于他人的学习,但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前十名只有十个,对吧?

一年级家长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常被孩子挂在嘴上讲述的同学,只有两类,一类是学习好的班干部,一类是成绩差的。

前者总是被表扬,还会因此拥有特权,后者总是被批评,处罚,一年级孩子把老师的态度当做标尺,总被表扬的就是好孩子,总被批评的就是坏孩子,评判标准就是分数。

最糟糕的是,被扣上“坏孩子”帽子的学生,是会被孤立和嘲笑的,只会加重他们对自己的负面认知——某种程度上,小学校园欺凌,是老师带动的。

学校是有义务鼓舞孩子学习热情的地方,让孩子能健康成长,实际上,除了少数学习好的孩子,学校扼杀大部分孩子的士气。

三、家长成为扼杀学生士气的最残忍的人

更令人沮丧的是,比学校更能扼杀孩子士气的,是家庭。

家本是放心的地方,是孩子的避风港湾,即使遭受失败挫折,也能从家庭中获得力量,事实上,不少家庭起到相反的作用。

我曾在一年级孩子中做过调查,90%的认为,上一年级后家长变凶了,自己只有主动学习、学习好才是“妈妈的好孩子”,那些在学前阶段就对孩子严厉、暴躁的家长,在小学一年级就成为孩子的噩梦。

因为对孩子期待高(很多家长自认为不高),所以即使孩子做得多好也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总有个“别人家的孩子”让自家孩子无法逾越,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不满意就意味着他们的失败,失败的积累自然形成孩子对自我的怀疑、否定。

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肯定、以及父母对他学习的过度敏感,促使孩子认为,学习是没意思的、是自家长的事、是老师的事……形成恶性循环,孩子的学习就是持续下坡。

一年级的孩子不容易,离开包容度高的幼儿园,来到评论标准单一的学校;尤其那些零知识零准备进入一年级的孩子,突然接触大量书写、拼读、进入“这也不许那也不行”的纪律环境,真的很艰难!

四、家长这样帮助一年级孩子最有效

1、用生活经验解释教科书

知识就是别人的经验整理,教科书里的知识也是整理出来的经验,小学一年级是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构成的,是孩子们在平时生活当中很容易就能经历到的经验,只有这样,对抽象思考陌生的孩子,才能轻松的理解。

但是,“经验缺乏”的孩子,就容易出现学习障碍。

比如,一年级排队题,问10个孩子排队,小明排第五,他前面有几个人?如果孩子没有排队经验,就会10-5,有过排队经验的,就能理解10-5后还要减1。

元角分换算是一年级的重点难点,我朋友家娃,幼儿园中班就能熟悉的换算10以内的元角分,他家开了个五元店,天天跟着家长学收付款,获得了实际的生活经验,成为刻在他大脑中的活知识。

“经验缺乏”也有程度之分,老师的仔细讲解就会起到补弃经验的作用,没有得到补弃的经验,就会成为孩子很大的学习障碍,因为理解不了授课内容,结果考不好。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补充生活经验——在幼儿园阶段通过认商铺招牌、公交站牌学习识字、分水果之类,就属于此类。

家长带孩子预习。提前确认上课内容,孩子不能理解的知识,家长通过讲解、资料收集、提问回答的方法来解决。提前把握上课内容,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才能学好。

即使家长没水平教导孩子,提前预习,也能帮助孩子重点抓取老师的讲解,或者向老师提问——这也是学校老师要求学生每天预习的原因。

这种预习在一年级时,家长陪同进行才会有效,因为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哪些生活经验与教科书相关联,但家长知道。

看似小小的帮助,对孩子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预习时的讨论会加深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也会使亲子关系亲密——学习真有趣啊,会让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

2、让孩子的生活与教科书碰撞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几年,但毕业后,会渐渐忘掉学到的知识,尤其是那些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知识,那是死的。

但很难忘掉自己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知识,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做了什么,这个知识就会长时间停留在记忆 中。

所有,一年级家长,要侧重帮助孩子把生活与教科书相见相联,前面提到的用经验预习是一种,另一种是把所学到的内容复习生活。

比如,二年级数学长度,学完让孩子拿上卷尺,把家中家具测量一遍,比一比谁长谁短,厘米和米换又各是多少……

再比如背乘法表,那就用加法的形式给孩子演示乘法的原理,每组5个大豆,摆出三组,数一数总共多少,验证3*5=15,孩子就能看明白了。

有的一年级孩子数学不好,就是因为无法用具象的生活,理解抽象的概念,逻辑感没有建立,也就是大语文不好。

3、趣味性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根基

对自己喜爱的事情,人们总是乐于付出时间和精力,学习也是这样,所以,“快乐的学习”的效果肯定胜过“努力的学习”,因为后者是趣味性学习,有着隐秘的魅力。

享受文化、阅读喜爱的书籍、看钟爱的纪录片……这些都是趣味性学习,不直接涉及学校的学习,而又间接的与学校学习有关。

这种迂回的学习需要很多的时间, 而且不容易出成果,一旦有了成果,在校的学习就变得容易了,正因如此的隐性性,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发现、也不是人人都能进行。

为了能让孩子享受趣味性的魅力,家长要在一定程度上沉迷于读书和文化,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会影响孩子,也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并加以侧重。

举个例子,我喜爱读绘本,用共读的方式培养出孩子喜爱阅读的习惯,绘本是可以延伸出很多知识的:

大班时,给他买了个地图拼图,编了个顺口溜把所有省份、直辖市市都记住了。

再比如《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孩子对于故事中“有经纬度就能判断出位置”非常好奇,我就带他看地球仪、地图,记录片,让他彻底理解什么是“经纬度”——一番探寻下来,他收获了不少地理知识。

短期看,这些对于他的小学学习没啥用,但长期来看,他将来学地理会非常轻松。

总之,一年级的成绩具有“欺骗性”,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才具有“真实性”,想要学习好,并没想象中那么难,调整环境,尤其是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的保护者、学习的引领者、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无条件之爱。


赞14
收藏40
4年前
即将踏入一年级,谢谢分享
4年前
老黄家长子长孙媳妇 即将踏入一年级,谢谢分享
不客气,希望对您有用。
4年前
谢谢分享学习了哈
4年前
看到孩子没考好,就心情低落,不想和她说话

推荐阅读

6岁
9岁
日志
6岁
日志
12岁
日志
5岁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二王子
二王子
2013
作者热门日志
 赞93 · 收藏255 · 评论46
 赞55 · 收藏265 · 评论28
 赞118 · 收藏53 · 评论53
 赞33 · 收藏161 · 评论7
 赞30 · 收藏57 · 评论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