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买不买学区房?-pg电子试玩

2016
2021-3-7 21:03 原创

最近基于对学校教育的兴趣,尤其是创新教育的好奇心,我研读了一些创新教育相关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教育投资进行了重新思考。

 对于现在新父母来说,绕不开的必须思考的问题是,我应该送小孩到哪个学校读书?这个问题普遍引发了家长们下一个深度的焦虑,那就是要不要买学区房以及买哪个等级的重点小学学区房的问题。

所有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不同的利益群体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从实用的角度看,教育是一个链条非常长的人才深加工的过程,涉及到各个环节的利益群体。

从工业化时代的开启,一直到现在,以信息革命为首,带动很多行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教育变革,包括美国在内,在各个国家的变革却一直异常缓慢,这个问题,也曾经是乔布斯对美国教育的拷问。

目前,人才需要至少经过12年-16年高标准的软件加工———教育,经过质量检测部门的测试———高考,才能够步入社会,然后,让人并不轻松的是,步入社会并不是教育的终点。社会用人单位是教育产品的再造者,也是购买者。

高等教育缘起于工业化的全球扩张,每个应届毕业生就像是学校教育完工后的半成品,传递到社会流水线后,由社会上的每一个用人单位或者人才需求单位,经过工作中的实践进行二次加工,才能够产生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用人单位购买教育产品,同时,人才基于个体创造的社会价值,获得相应的收入回报。

而家长,是人才硬件的提供商也是投资人。最新的一种概念是,家长是人才的生命合伙人(谢亚楠的美育著作《生命合伙人》)。 

 对于办学者来说,他是教育产品的提供者,是为人才半成品提供软件系统(知识)的单位。

在传统的学校体系观念中,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易于设计、开发和生产,同时更方便进行统一标准的出厂质量检测(高考)。在中国,传统办学者都是教育部背景,而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的用人单位也以政府背景的国企为主,国企和教育部从不打架,况且当时的人才供给普遍不足。

新世纪,用人单位主体百花齐放,更多的民营企业、创业者或者自雇者清晰提出了对人才成品的要求,这些用人单位也用高收入的岗位表达了对人才的七个诉求(tony wagner博士《教育大未来》): 
 

合作能力、领导力、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好奇心与想象力。我想,合作能力、领导力和适应力,是孩子的社会能力,体现的是人才的胜任能力;而如果孩子具有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以及好奇心与想象力,他将会对生活和生命充满热情,体现的是人才的可持续胜任能力。 

 我认为,创新教育的初衷,就是希望重新设计人才成长的路径,从人性出发,基于心理学规律,减少应试教育给人带来的痛苦,在学校教育阶段结束后就能为未来社会输出需要的人才。在中国做创新教育的朱永新教授在《未来学校》中,

对未来教育做了突破性的预测,印象最深的几点摘录出来:第一,学校会成为学习共同体,不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学校而存在;第四,教师的来源和角色多样化;第六,学习机构一体化,学校主体机构与网络教育彻底打通;第八,游戏在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九,学习内容个性化、定制化;第十一,文凭的重要性被课程证书取代;第十三,家校合作共育。这些观念构建起来了未来充满希望的教育。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一些国家在做创新教育的实践,最有名的还是芬兰的教育。陈之华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中将芬兰教育的精华通过目录的形式总结出来:1、尊重多元、重视阅读的基础教育 2、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公平的文化 3、办学自主权归还学校,体制支持。 
 

美国的创新教育机构集中在高中学校,例如:

注重深度分析的新兴商务学校high technology high school(hth)建于1991年,是美国新泽西monmouth县地区新建的新型五所科技高中之一,学校以工程为中心,与家长、企业、工业和大学一起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社区,目标是培养科技领域未来的领导者。它通过教育生态系统参与者之间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提高学习成绩,有98%的大学升学率。这和未来学校中提出家校共育的理论契合。

罗得岛的城市区域职业技术中心(met)以培养有职业技能的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感的市民促进社区发展,采用的是以兴趣激发的学习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同时还能保持98%的大学升学率。

最近很火的《准备》一书的作者diane tavenner创办的面向未来教育的summit萨米特学校,强调通过基于实践的项目式学习、导师制度和合作文化、自主学习和反思等方法,帮助所有孩子考上大学,成为适应社会的健全的人。

近几年中国创新教育的本土民间机构也如雨后春笋在往外冒。在北方,有李一诺创办的一土学校,有李跃儿创办的芭学园;在南方,有马云创办的云谷学校;在全国,有朱永新摇旗呐喊,把教师成长作为逻辑起点而创办的新教育实验, 
 

例如李希贵(《重新定义学校》的作者)任校长的北京的十一学校,李镇西(《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的作者)任校长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

此外,中国的大学,也在尝试教育改革。甚至在我多年前刚入浙江大学的时候,学校就在建设向哈佛大学学习的平台大类教学方法,学生基于兴趣自主选修课程,到大三再最终确定选修专业,这启发了我后来对人文学科的兴趣。

从教师群体看,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教师觉醒,不再把教师岗位当做铁饭碗,尝试把更好的教育带给孩子。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名师,基于主要学科知识(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以游戏或者有趣的项目学习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朱天衣的作文课》 
 

将写作变成一个有趣的过程,胡萍老师的《善解童贞》将儿童性教育科学系统地呈现出来, 
 

蒋军晶老师的《和孩子聊书吧》 
 

将训练儿童阅读的方法悉数呈现,美国雷夫老师的《56号教室的奇迹》等,不胜枚举。

创新教育的推进必然对家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上文提到,家长是是人才硬件的提供商也是投资人。有的家长投资人不仅愿意付出资金、还愿意向被投资人输出先进的管理经验,愿意成为其生命合伙人。

家庭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中国这批在高考扩招后享受了高等教育的80后和90后的现代女性的心中,她们保持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兴趣,接纳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再学习以“持证上岗”的理念,愿意在孩子教育上付出除了金钱以外的耐心和智慧。甚至出现了一些教育自救运动,即父母们自己办的网络学习课程。

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得到丰富。2006年出版的《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313人有 · 评价31 · 书评4傅雷 著北岳文艺出版社 / 2017-09

和2009年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提出了最朴素的家庭教育理念,成为了最早的一批家庭教育的畅销书。现如今,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大批关于翻译的或者国人原创的家庭教育的图书,逐渐上升到理论高度,例如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 ,
 

刘良华教授的《新父母学校》 
 

中指出,应该让3岁前后、9岁前后和13岁前后的孩子分别拥有宽容性父母、权威性父母和民主性父母等。

这一系列创新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给未来的学校和教育描绘了一副卓有成效和更具人性化的设计蓝图,给了家长更多的选择机会。

回到文章开篇提到的第一个问题,你要不要买学区房?

这个问题取决于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如果是像《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中的经济学分析,以投资的眼光看待教育,那么,作为投资人,需要判断一下,你是价值投资者还是技术趋势投资者。作为技术趋势投资者,建议持有白龙马股---重小学区房;作为价值投资者,你可以选择蓬勃发展的创新教育学校;

此外,你除了做投资人,是否还愿意做孩子的生命合伙人?

如果是,那么你应该”持证上岗”, 通过家庭教育,将“现代的管理经验”输出给被投资人,形成能够传承下去的家风文化,实现基业长青。

当然,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是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教育。例如,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的拷问:“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里满是对于孩子建立真善美价值取向的深情渴望,丝毫未提及对孩子未来社会成就的期盼。

我相信,这样的佛系家长,还是存在的,毕竟《你好,李焕英》现在这么火。


收藏2

推荐阅读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10岁
日志
6岁
日志
6岁
日志
10岁
日志
6岁
日志
moonlight666
moonlight666
2016
作者热门日志
 赞21 · 收藏37 · 评论5
 赞7 · 收藏48 · 评论2
 赞8 · 收藏44 · 评论3
 赞15 · 收藏25 · 评论6
 赞6 · 收藏23 · 评论6
 赞1 · 收藏14
网站地图